为落实胡春华副总理及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强西藏墨脱地区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联合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西藏自治区农牧学院等单位,通过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和统筹协调,选派一支涵盖蔬菜、果树、饲用植物、药用植物、花卉、香料饮料、大型真菌和濒危植物等领域的16名专家组成普查队伍,在中国热科院刘国道副院长的带领下,于9月22日出发赴西藏墨脱开展“西藏墨脱地区热带作物种质资源调查与抢救性收集”工作。生物所积极配合,选派我所菌物学专家、第四党支部书记马海霞同志和她的研究生作为药用植物与大型真菌资源考察组成员随队赴藏开展大型真菌资源普查工作。
普查队成员合照
在藏考察期间,墨脱持续阴雨,马海霞同志作为唯一的女性专家,跟随普查队几乎走遍墨脱县所辖德兴、背崩、格当、达木等乡镇的村村落落,采集地从海拔562米到3400米,从未喊苦,从未掉队,从未抱怨。白天翻山越岭、走村入户,收集调查野生大型真菌种质资源;晚上制作标本、分离菌种、整理数据,每天都要超负荷工作14小时以上。墨脱秋季温暖高湿,简直是蚂蝗的天堂,大家每天下山第一件事是全身上下搜寻蚂蝗,找到20多条是平常事,马海霞同志还苦中作乐的与其他队员比较谁是当日的蚂蝗之王,兴高采烈开玩笑说墨脱之行自己练就了新本领——轻松徒手抓蚂蝗。此外,她还要与火麻毒草“斗智斗勇”,避免被蛰伤。调查工作虽然又苦又累,但一谈起采集到宝贝蘑菇,她立马又像打了兴奋剂,开始涛涛不绝起来。她常常鼓舞大家,给队员们科普采集到的各种食药用菌功效小知识,全然忘却了疲惫。
截至10月9日,共采集大型真菌标本317份,活体分子材料317份,分离珍稀食药用菌菌种37株,其中包括灵芝(Ganoderma australe)、虫草(Cordyceps bassiana)、世界最大生物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美味扇菇(Sarcomyxa edulis)、肺形侧耳(Pleurotus pulmonarius)、鳞伞(Pholiota lubrica)、牛肝菌(Leccinum aurantiacum)、乳菇(Lactarius indochrysorrheus)、亚侧耳(Hohenbuehelia mollis)、云芝(Coriolus versicolor)、木耳(Auricularia heimuer)、皱木耳(Auricularia delicata)、毛木耳(Auricularia cornea)、银耳(Tremella fuciforms)、金耳(Naematelia auantialba)、桂花耳(Guepinia spathularia)、墨脱硫磺菌(Laetiporus medogensis)、隆式木层孔菌(Phellinus ignarius)等珍稀食药用菌。经初步鉴定,包括28个科67个属120余种,预计新种2-3个。
采集拍照
作为生物所大型真菌资源与利用研究组组长,马海霞同志主持并参与了科研项目17项,发表SCI收录文章30余篇。一直从事菌物资源与利用的研究工作,多次深入海南、广东等我国热带地区及周边省份对食药用真菌资源系统调查、收集与评价,挖掘新的珍稀食药用菌种质资源,并对珍稀品种驯化选育,筛选特异性活性成分,构建热区食药用菌“一馆五库”体系;2019年至2020年间,选育、引进适宜热区栽培的食用菌品种5个,建立生产示范基地1个,指导培训技术骨干3000余人次,先后在保亭、琼中、临高、澄迈、金波、白沙等地开展食用菌栽培农业技术人员培训,带动农户、企业进行食用菌栽培生产,为合作企业解决食用菌菌种退化、不出菇及出菇不齐问题等生产技术瓶颈问题,助力海南形成以食用菌为基础的特色产业,促进海南食用菌产业链的延伸、升级,共同推动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为地方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此次西藏科考恰逢国庆假期,尽管未能享受到假期的欢愉,但科考的丰富成果让这个假期变得更充实而有意义。马海霞表示,作为一名从事大型真菌资源与利用研究的共产党员,就要时刻牢记自身职责使命、听从组织召唤,始终保持坚韧不拔、奋斗有为的精神状态,顾大局、守纪律、讲奉献,求真务实、勇于探索、服务“三农”,才能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此次赴藏调查为西藏墨脱地区大型真菌种质资源普查、保护和创新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将继续高质量地完成西藏墨脱地区大型真菌种质资源调查与抢救性收集保存任务,与西藏当地科教单位和技术推广部门合作,深入开展大型真菌种质资源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应用工作,为打好种业翻身仗、促进西藏食药用真菌特色产业发展和热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